包包菜
酷热的夏天,有一种餐桌上常见的蔬菜,它的叶子宽厚肥大,层层叠叠结成球状。叶子掰碎后,稍加翻炒便散发出诱人芳香。它的学名叫结球甘蓝,是甘蓝的变种。武汉、长沙等地叫它“包菜”,恩施、临夏等地叫它“包包菜”,或许由于它的叶片呈乳白色、淡绿色,在《四川蔬菜品种志》中,它又名“包包白”、“莲花白”。
甘蓝的茎叶可入药,性味甘、平,有清利湿热,散结止痛,益肾补虚之功效。《胡洽百病方》中早有记载:“甘蓝,河东陇西多种食之。汉地甚少有。其叶长大厚,煮食甘美。”《本草拾遗》则说:“甘蓝是西土蓝,阔叶可食。”甘蓝又名“蓝菜”、“西土蓝”、“洋白菜”。
《胡洽百病方》中说甘蓝“经冬不死,春亦有英,其花黄,生角结子”,这与现代人对甘蓝的观察基本一样。据《好吃的植物》介绍,甘蓝是二年生的草本植物,人们常吃的甘蓝大都是只生长了一年的嫩甘蓝,若甘蓝长大到第二年,中间的肉质茎就会生出分枝,开出一簇簇淡黄色的小花,授粉后就孕育出长角圆柱形的果实。
结球甘蓝在许多地方被叫作“包菜”或者“包包菜”,而有名的涪陵榨菜的原料之中,也有一种叫作“包包菜”的植物,但此“包包菜”非彼“包包菜”。
图源:《醉美特产·中华特产品鉴全攻略》
据《醉美特产·中华特产品鉴全攻略》介绍,涪陵位于长江与乌江的交界处,出产一种茎部发达、叶柄下有乳状突起的青菜头。当地人称之为“包包菜”、“疙瘩头”、“青菜头”。涪陵地区有种植芥菜的习惯和制作咸菜的传统,这种包包菜应当是芥菜的一种,准确地说,其学名为茎瘤芥,地上部分的下部为肥大的瘤茎,茎上长着十余片大叶;大叶的叶柄基部长着瘤状的肉质茎,明显的瘤状凸起一般3到5个。
甘蓝和芥菜都属十字花科、芸薹属,十分相似,不同地方的“甘蓝”、“大头菜”、“疙瘩菜”、等名称在实际所指上,可能有交叉,也可能严格区分。比如在恩施地区,“包包菜”指“结球甘蓝”,与可腌制成酸菜的“大头菜”严格区分,而在一些地区的说法中,“大头菜”、“疙瘩菜”是“甘蓝”的俗称,不过这比较容易理解,据《应季蔬果营养全书》介绍,“大头菜”是“球茎甘蓝”的俗称。“球茎甘蓝”又是甘蓝的另一种变种,与“结球甘蓝”当然不同了。
亲爱的读者,在您的方言中,如何称呼这种蔬菜?有没有与其他蔬菜名称“傻傻分不清楚”的情况呢?
(作者:覃雅行)
主编:阮桂君
执行主编:覃雅行
图源:网络
编辑:庄承志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