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蜇成群出没的季节到了,葫芦岛人千万小心

炎炎夏日,大家都喜欢到海边嬉戏。可是,每年进入夏季,葫芦岛海域就会出现一种透明生物——海蜇。而且,每年都有被海蜇蜇伤的人。昨天,在兴城海滨二浴场,就有人被蛰伤。

夏天到海边玩,除了注意溺水风险,还有就是防备被海蜇蛰伤。特别是晚上光线较差,人的视力几乎无法看清水下的情况,更要防备。

海蜇,俗称为水母,是生活在海中的一类腔肠动物,每年8~9月成群出没海面。喜欢栖息于近海水域,尤其喜欢河口附近。

8月10日在觉华岛海域拍摄到的海蜇(沙蛰)

海蜇的身体分为两部分—伞部和口腕部。

口腕部,就是葫芦岛人称作海蜇头的部分,它有八条口腕,其下有丝状物,呈灰红色,分泌毒液的触手就位于这部分。

海蜇的触手表面布满能够分泌毒液的刺丝囊,而在每个刺丝囊的外侧顶端都有一个针形触发器,一旦外界刺激接触到触发器,刺丝囊就会弹射出来,将毒液注射到接触者体表,以达到防御或捕食目的。

海蜇毒比河豚毒倍

众所周知,吃河豚肉会因中毒导致身亡,但海蜇毒要比河豚毒厉害的多。早在年,健康时报对此就有过报道。医院医院急救部主任赵晓东介绍,“海蜇又称水母,新鲜海蜇的刺丝囊内含有毒液,有研究表明,海蜇毒素的毒性是海蛇毒素的倍、河豚毒素的倍。海黄蜂水母,刺丝囊可分泌类眼镜蛇毒,对人类危害最大,蜇伤后5分钟即可致人死亡。”

海蜇可以吃,营养非常丰富,但要经过加工处理。可以用明矾水搓洗海蜇头,把毒素处理干净之后再食用。据测定:每百克海蜇含蛋白质12.3克、碳水化合物4克、钙毫克、碘微克以及多种维生素以及丰富的胶原蛋白与其它活性物质,

海蜇蜇伤的症状:

轻型蛰伤表现为局部皮肤症状,严重者可出现全身症状。

局部症状蜇伤部位可出现:烧灼、干刺痛、刺痒,局部皮肤逐渐出现线状排列的红斑、风团块;严重者可出现红肿、水疱、瘀斑甚至表皮坏死等。皮损一般持续3~14天,个别可长达数月,一般不留瘢痕和色素沉着。

全身症状表现为:咳嗽、胸闷、气短、呼吸困难等肺水肿表现,头痛、眩晕、烦躁、肢体麻木等神经系统表现,以及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消化系统表现,甚至出现心律失常、低血压、休克等。

一旦发生海蜇蜇伤应该如何急救?

海蜇一般不会主动攻击人,但海蜇的触须碰到人就会缠绕人体,释放毒素,且漂浮在海中的死海蜇,也可能蜇人。

首先,玩海的时候要尽量观察好周边的环境,一般体型较大的海蜇毒性更强,但也比较容易发现。如果发现海蜇千万不可碰触,更不能捕捞。

其次,做好个人防护,穿着对身体覆盖面积大些的泳装,也可以在一旦遭遇海蜇时避免其对皮肤大面积的伤害。

如果不慎被海蜇蜇伤,那么要:

1.去除残留物,用海水冲洗

接触海蜇后要用毛巾、衣物将残留物清除(不能直接用手),再用海水冲洗,切勿用淡水冲洗,以免刺激刺丝囊进一步释放毒素而加重伤情。

2.迅速就医

条件允许可用5%~10%碳酸氢钠(即小苏打)或明矾水冲洗,再用碳酸氢钠溶液冷敷;也可用炉甘石洗剂外涂,激素类软膏外用,医院就诊。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uganshia.com/lsyl/808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