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李晓敏通讯员胡晓军
他身材魁梧,浓眉善目,须发尽白。脱掉白大褂,走在大街上,除了熟悉的人和他的患者,也许没人想到,这位普通的老人已经90岁了。更鲜有人知道,他是河南皮肤医学领域的泰斗,一位国宝级专家。
他,就是被誉为“皮肤科百科全书”,如今还在勤恳坐诊的朱钵教授。近70年的皮肤科医生时光,静静流淌。大医精神,熠熠闪光。
坐诊口头禅:“没啥事”
8月16日上午,医院门诊东区五楼皮肤科门诊。
一位女士走进朱钵诊室,“医生,您看我这腰背上有一片红红的疹子,疼”。
拿起手电筒,朱老仔细看了后说:“是带状疱疹。”随后开了一些药。
“医生,严重不?能治好不?”“能治好,放心,没啥事。”
一位姐姐带妹妹看病,妹妹后背有些小白点,在排除白癜风后,朱老告诉姐妹俩“没啥事”。
“确定没事?有啥忌嘴的?”“确定没事,啥好吃啥。”一听此话,姐妹俩喜笑颜开走出诊室。
跟随朱老坐诊,记者发现,朱老的口头禅是“没啥事”。
“病人本身就容易心理压力大,需要给他卸掉心理包袱,有助于身体康复。”朱老说。
“我把自己‘卖’给了河南”
朱钵与河南的缘分,始于23岁那年的一次“坚持己见”。
年7月1日,朱钵出生于辽宁新民县朱河沿村,虽然只是中农家庭,但开明的父亲告诉他:只要你能上学,家里就会一直供应。
年,朱钵考上中国医科大学医学系,毕业前,朱钵加入中国共产党。年,朱钵毕业,而这是新中国成立后 届全国统一分配的大学生。
那一年, 正如火如荼。
报志愿时,朱钵想都没想, 志愿填了“朝鲜战场”,第二志愿填了“支援边疆”,第三志愿写的是“服从组织分配”。
前两个志愿均没实现,朱钵和其他71名同学被分配到北京,朱钵是两个带队人之一。
在当时的卫生部,领导找朱钵谈话。“你愿意到哪里去?”“我是共产党员,哪里艰苦就到哪里去。”“平原省最艰苦。”“那我就去平原省吧”。
直到现在,一回忆当时的情形,朱钵还很得意:“如果当时我说听从组织安排,可能就被留在卫生部或北京了。”朱钵说,如果真是那样,自己就来不了河南,也可能一辈子做不了皮肤科医生了。
如愿的朱钵和6名同学一起,来到了河南。那一年,朱钵23岁,如今,他90岁。
67年的岁月早已把朱老磨成了一个地道的河南人。
“猛一听口音,还真听不出来东北口音了,明显就是咱们河南人嘛。”记者说。
“我这不是把自己‘卖’给河南了嘛。”说着,朱老哈哈大笑,语气中是抑制不住的开心和自豪。
跟苏联专家进修,从此扎根皮肤科
刚到河南时,朱钵和3位同医院,朱钵被分到外科做住院医师。
在外科热火朝天地干了近两年后,由于当时形势需要,朱钵被调到了行政岗位。
脱离了临床一线的朱钵有点不甘心:“我太爱我的医生专业了,当时非常不安心做行政工作,党培养我那么多年的医学专业,丢弃太可惜了。”
经过申请,在外兜转两年多的朱钵重新回到临床一线。
年2月,朱钵来到河南医院。因为工作需要,医院派他去医院跟随专家进修皮肤科。自此,朱钵进军皮肤科领域,一干就是六十多年。
干就要干好、就要干出名堂来,不能枉活一生,庸庸碌碌!朱钵常常如此告诫自己。
当时的河南医院皮肤科门诊刚成立几个月,只有一位皮肤科医生,每天有80~位患者就诊。
年3月朱钵进修归来,再加上引进的医生,皮肤科医生达到4位,具备了成立病房的基本条件。
年秋,河南医院皮肤科病房正式成立。
62年后的今天,医院皮肤科已经驰名省内外,成为我省当之无愧的“大哥”,年门诊量近19万人次,在皮肤美容、皮肤病理、皮肤真菌感染等多个专业方向处于全省 地位。
首创多个疗法,至今全国使用
朱钵很勤奋,也特别爱琢磨,这种个性不仅把他一步步推向了皮肤科学界的顶峰,也为无数患者解决了痛苦。
曲先生患疣状痣,右侧头、脸、脖子、肩膀,长满了角化性疣状增生性皮损,就像黑色的树皮一样,到北京、上海求治未果。
接诊曲先生后,朱钵陷入冥思苦想中:用什么办法能把患者的疣状痣消除而不留痕迹呢?他突然想起当外科医生时,一次做阑尾炎手术,护士不慎将石 滴到他的胳膊上,皮肤结了一条红褐色痂,过几天痂脱了,皮肤好好的。
石 是一种腐蚀剂,它能凝固蛋白特别是角蛋白,同时也不会伤及深层组织。“使用石 也许能治好疣状痣呢?”朱钵灵光一现,在征求病人同意后,开始用石 外涂皮肤治疗。涂药后不久,皮损处结成黑痂。一周后痂脱了,皮损也消退了。大约半年,曲先生的病完全治愈了!
之后,朱钵把石 起名“零号药水”,遇到疣状痣,就用此种方法治疗,多数有效。
“一个好医生,既要密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