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眠不觉晓,处处蚊子咬。
一咬一个包,简直受不了。”
现在出现的都叫“越冬蚊”,它们已经饿了一个冬天,毒性特别大
稍不留神被咬上,就能起个很大的包
相比于大人,孩子们更容易招蚊子喜爱,无论是在家里、公园、小区……明明各种驱蚊工具都用上了,蚊子还能出其不意的在孩子手上、腿上、脸上咬上一口,让你不厌其烦。
这不,一位宝妈在育儿群里发出了一张自己儿子被蚊子咬的图片,
相片中他儿子的耳朵,真都可以跟“猪耳朵”相媲美了,这位宝妈说起来真的是又可气又可笑。
谁知道她发完后,还有更为奇葩的相片。
一位宝妈跟着晒出了她侄女被蚊子咬后的照片:
这个小姑娘被蚊子咬出了眼影和腮红,我不禁“佩服”起这只蚊子了,难道它是蚊子界的“化妆师”,怎么会这么对称呢?
这是一位宝妈儿子的小脚丫:看着像个小猪蹄,胖胖的,看着超级可爱。
看这个孩子咬了对称两个,蚊子是有灵性吗?怎么还知道对称呢?不仅有红脸蛋,而且还有眉心点,咬得也太可爱了吧!
看到这些照片,可能有些人会笑,但是在妈妈的眼里,真的是超级心疼,甚至想把那些蚊子们“满门抄斩”。
很多妈妈也发现,到了晚上,带孩子出去散步的时候,蚊子总是喜欢围绕在宝宝的身边。
而且不只是散步的时候,晚上睡觉的时候,大人能够安稳入眠,但是孩子却一直被蚊子“照顾”着,被咬了之后就号啕大哭,既影响孩子的睡眠,也影响大人的作息。
蚊子叮咬后第一时间怎么做?
(1)立刻涂抹碱性肥皂水,可以防止起包。
(2)如果起包了,赶紧冷敷。比如用冰毛巾冷敷,或者直接用毛巾包冰块冷敷,如果冰箱里有瓶生理盐水就更好了,直接浸湿消毒棉或纱布然后冷敷肿处就可以了。
()如果很痒,可以涂抹炉甘石洗剂止痒。药店一般都能买到,4、5块钱一瓶,婴幼儿都可以放心用。不过炉甘石洗剂使用后可能会有轻微脱皮现象,这是正常反应,不用担心。
叮咬处严重起来了怎么办?
(1)如果一直瘙痒肿胀,考虑使用激素性软膏。如果持续冷敷效果不明显,瘙痒肿胀有些严重的话可以局部涂抹0.1%丁酸氢化可的松(尤卓尔)软膏。
(2)如果破溃感染了,可以涂抹莫匹罗星软膏(百多邦)或红霉素软膏预防感染。为了避免宝宝抓挠,最好经常帮他修剪指甲,大一点的孩子要时刻叮嘱他别抓挠叮咬处。
()观察自身症状。如果出现大汗淋漓、心悸气促、发烧和休克等全身医院就诊。
(4)如果蚊虫叮咬面积比较大、皮疹数目众多,可能单纯的外用药物无法很好的缓解瘙痒。这时候可以短期口服一些抗组胺药物来止痒。
孩子可以涂抹风油精清凉油吗?
风油精:主要成分有薄荷脑、水杨酸甲酯、樟脑、桉油、丁香酚;
清凉油:主要成分有薄荷脑、薄荷素油、樟脑、桉油、丁香油、肉桂油、樟脑油。
美国疾控中心(CDC)推荐的常用驱蚊成分有以下几种:避蚊胺、驱蚊酯(也叫伊默宁)、派卡瑞丁和柠檬桉叶油。
其中,柠檬桉叶油是CDC推荐的驱蚊成分中唯一一种天然植物成分,上面说的风油精以及清凉油就属于此类产品。
但是,柠檬桉叶油是不能用于岁以下宝宝身上的,也就是说风油精和清凉油不建议岁以下宝宝使用。
为了对付蚊子,我们必须先认识它1、为什么夜晚蚊子嗡嗡叫,开了灯却没声音?
这跟蚊子追踪人类的方式有关系,开着灯的时候,灯光发出的热量会干扰蚊子的热成像感官系统,它只能靠气味,也就是二氧化碳和皮肤气味来寻找人类的,
还有一个原因,是因为蚊子的飞行声音小频率高,只有在它靠近人类头部的时候,才有可能听到它的声音。
那为什么我们在睡觉的时候,老是听到蚊子的声音呢?
这是因为头部的热度比较高,再加上鼻子一直在呼出二氧化碳气体,蚊子的热成像和二氧化碳感受器都会被吸引,
如果盖着被子的话,只有头和颈部露出来,皮肤的气味也会吸引蚊子,所以睡觉的时候就会感觉到,蚊子一直在头顶盘旋飞舞,还发出讨厌的嗡嗡声。
蚊子也有“出行高峰期”?目前,仅国内就存在上百种蚊子,最常见的是库蚊、伊蚊和按蚊。
通常情况下,不同蚊子咬人也“挑时间”:
●9点~10点和16点~17点:叮咬人的蚊子主要是伊蚊;
●19点~2点和凌晨2点~4点:叮咬人的蚊子主要是淡色库蚊;
●21点~22点:叮咬人的蚊子主要是三带喙库蚊;
●日落一小时后~黎明前:中华按蚊出来叮吸人血,如在温度升高(2度至25度)和有月光夜晚,吸血活动增加;
●凌晨4点至6点:对人的攻击明显的是骚扰阿蚊。
库蚊是家里最常见的蚊子,更容易在深夜人们入睡后出现,这也是蚊子出没的高峰时段。
一群人里,为啥偏偏蚊子只咬你?蚊子的叮咬一直是许多人夜晚的噩梦。它们不仅会引起皮肤刺痛和瘙痒,还可能传播疾病。
然而,有些人似乎比其他人更容易成为蚊子的目标。
这引发了一个常见的问题:为什么在一群人中,蚊子偏偏只咬某些人?
有一个常见的误解是,蚊子更喜欢咬特定血型的人。
据说,蚊子更倾向于叮咬O型血的人,而对其他血型的人相对较少叮咬。
这种观点在流传中已经有一段时间,但其科学依据并不充分。
其实真正的原因有5个:个人体味、皮肤表面的化学物质、个人习惯和行为、家庭环境和吸引力,以及遗传因素和免疫系统
下面将详细介绍:
1.个人体味
蚊子会通过感知皮肤上散发的化学物质来选择叮咬目标。
某些人的体味可能会吸引蚊子,这与他们的新陈代谢、饮食和个人健康状况有关。
此外,蚊子对二氧化碳和乳酸等体内产生的化学物质很敏感,而这些物质在某些人身上的含量可能更高,从而使他们成为蚊子的首选目标。
2.皮肤表面的化学物质
人体皮肤表面的化学物质也可以影响蚊子的选择。
例如,蚊子对一些皮肤上的细菌和微生物有偏好。一些人可能有更多的这些微生物存在于皮肤上,从而增加了蚊子叮咬的可能性。
此外,某些人的汗液中可能含有特定的化学物质,如乳酸和氨,这些物质对蚊子具有吸引力。
.个人习惯和行为
个人的习惯和行为也可能影响蚊子的叮咬选择。例如,穿着暗色衣物会吸引蚊子,因为它们对黑色和深色衣物更敏感。
此外,如果你在蚊子活动的高峰期外出,或者暴露较多的皮肤表面,都会增加被蚊子叮咬的风险。
因此,个人的行为习惯和防护措施的使用与蚊子叮咬的频率密切相关。
4.家庭环境和吸引力
在家庭环境方面,蚊子更喜欢潮湿和温暖的环境,因为这些条件有利于它们的繁殖和生存。
如果你的家庭环境正好提供了这样的条件,那么你很可能成为蚊子的主要目标。
此外,蚊子也更容易在夜间或黄昏活动,因为此时温度较凉爽且湿度较高。
家庭用品和化学物质,如香水、洗发水和洗衣剂,也可能对蚊子产生吸引力。
5.遗传因素和免疫系统
遗传因素和个体的免疫系统也可能对蚊子的叮咬选择起到一定的影响。
研究发现,一些人的遗传基因可能使他们更容易受到蚊子的吸引,而另一些人则具有对蚊子叮咬的较高抵抗力。
一些研究表明,免疫系统功能较强的人对蚊子的叮咬有较低的敏感性。
蚊子叮咬易传染疾病:
调查发现:蚊子携带的病菌达80多种,典型的就有乙型脑膜炎、登革热、疟疾等,稳稳的“霸榜”!
1、乙型脑炎:如流行性或传染性乙型脑炎,由病毒感染所引起,主要是经过蚊子传播。病毒随血液被吸入蚊子体内后,先在肠道内增殖,随后移行至唾液腺,经叮咬后传播给动物或人。
2.登革热:是一种由登革病毒所引起,经蚊子传播的急性传染病。其传播的蚊子种类多是伊蚊。
.疟疾:是一种由按蚊传播疟原虫的传染病,主要在夏秋两季较为常见。当被带有疟原虫的蚊子叮咬后,疟原虫进入人体血液后可再被其他蚊子叮咬,随后进入蚊子体内,最终蚊子成其传播途径。
4.丝虫病:丝虫病很少出现人传人的现象,常是由蚊子叮咬所传播,其中班氏丝虫病仅通过蚊子传播。
5.黄热病:主要经伊蚊传播。受感染的蚊子在叮咬人后,将含有黄热病病毒的唾液注入人体皮下毛细血管,病毒可侵入到附近淋巴组织后大量复制,进入血液,侵犯重要脏器,引起疾病。
6.黑热病:主要由白蛉叮咬而传播的,是内脏利什曼原虫所引起的地方性传染病。
因蚊子可引起传播疾病,故消灭蚊子显得尤其重要。当怀疑患有因蚊子所传播引起的疾病时,建议尽早就诊。
关于除蚊的几个误区,你中招了吗如今,市面上的驱蚊产品多到眼花缭乱,各种网红驱蚊神器也层出不穷,还要时不时与上一辈传统“土法”开展一场拉锯战……那么,这么多驱蚊方法,哪些便宜好用却不为人知?又有哪些是披着“经验”外衣的谣言?1、养驱蚊植物驱蚊
驱蚊植物的驱蚊效果不如化学驱蚊剂的效果稳定和持久。许多驱蚊植物的驱蚊效果只有在极近距离下才会产生作用。
而且,长期使用同一种驱蚊植物会使得蚊虫产生适应性,减少被植物的驱蚊成分感到不适的概率。
此外,种植驱蚊植物需要考虑植物的生长条件、光照、温度等因素,若植物因受到环境影响而生长不好,就不会释放出足够的驱蚊物质,从而被蚊虫适应掉或成为驱蚊无力。
2、使用杀蚊灯
杀蚊灯使用紫外线辐射来吸引蚊子,并通过电压击杀它们。该方法虽然杀蚊率较高,但也会对人体形成一定的辐射危害。如果长时间暴露在紫外线和电离辐射中,可能会导致日光性皮炎和皮肤癌等疾病。
、自制驱蚊水
很多人喜欢尝试自制驱蚊水,在野外或户外活动时喷洒身上或周围环境,但是这种方法存在很大的缺陷。首先,自制驱蚊水的成分很难把握,有可能会给身体带来不良影响。
其次,喷洒在身上虽然可以起到驱蚊的作用,但是很容易会被汗水或水洗掉,需要经常重新涂抹。
最后,使用自制驱蚊水也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例如过量使用或错误使用可能引发火灾等事故。
总的来说,虽然一些网络上流传的驱虫方法看起来很神奇,但可能还存在一些安全隐患和使用效果不佳等问题,因此,建议选择比较科学和实际的驱蚊措施。
那么,传统的蚊香可以杀死蚊子吗?
蚊子这么难缠,我们也不是吃素的,大部分人都是用蚊香驱蚊的,但是大家会发现效果不会那么好。因为狡猾的蚊子已经对蚊香产生了耐药性。
生活中,每当我们点燃蚊香,蚊子确实很快就倒在地上不动弹了,但当蚊香烧完的时候,风一吹,地上的蚊子就有如“起死回生”一样,又开始在我们身上作威作福。
而且蚊香的有效成分是除虫菊脂杀虫剂,以及有机填料、黏合剂、染料和其他添加剂等,蚊香燃烧的烟里因此含有许多对人体有害的物质,有可能诱发哮喘等疾病。